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21、乌勿阑珊白勿湜  

     

    阑珊,很文言。现在不怎么用,意思也常被弄错。

    春节,为了烘托气氛,某电视台做城市夜景节目,端的是灯光璀璨、雍容华美。主持人说这是“灯火阑珊不夜城”、说“现在整个城市夜色阑珊,市民们在广场上尽兴地游玩”。报纸上还见过诸如“五一长假期间,游客们意兴阑珊”之类的句子。

    还记得写下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、气吞万里如虎”之壮词的南宋大才子辛弃疾吧,此位相公谈恋爱亦很缠绵。在元宵节灯市上与佳人约会,人太多,又没有手机,于是“众里寻她千百度”,寻了半宿没寻到。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、灯火阑珊处”。找到了,只是此时灯市的蜡烛都烧完了,没几盏亮的了。

    阑珊,说的是暗淡、零落,说的是没劲、无趣、窘迫。如果不相信,可参看苏东坡《减字木兰花》词:“官况阑珊,惭愧青松守岁寒。”

    阑,本意为栏杆。官府门前,为防刁民衅事,乌木栏杆一排,自有威严。古典名剧《灰阑记》里,包公判案,说先在地上用白灰画个阑儿,叫争孩子的两个女人拉,谁拉出圈归谁。所以,白灰画圈,也可作阑。更有孙悟空,金箍棒在地上画个阑,那是百妖莫入。后来小民也学会了,自家门前不容侵犯,有事没事先用栏杆拦起来,表示这是我的地盘。

    本来,官府大门一开,里面在做什么,看得清清楚楚。用栏杆一拦,影影绰绰的,就看不清了。由此引申,所谓“阑”,就是遮遮掩掩。于是《说文解字》里告诫大家说:“阑,门遮也”。遮住了,看不清了,又引申出一个意思,叫“暗淡”。有的栏杆拦人的时间长了,年久失修,歪歪倒倒的,这给“阑”字添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含义,叫“歪斜、零乱”。用来形容“歪斜”的次数多了,莫名再添一义,叫“衰落、残尽”。最后,连“窘迫、艰难”的意思也出来了。

    至于“珊”字,有点来历不明。《说文解字》上说到它时,没有单独解释,是把它与“瑚”字连起来说的:“珊瑚,色赤,生于海,或生于山。从玉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个“珊”字是不单独使用的。后来总算有机会让它单打独斗,也只用来形容环珮之声,说“环珮珊珊”。可一碰到“阑”字,它就像老年人谈恋爱一样,什么也不顾了,自说自话与“阑”字拼在一起就成一家了。是不是古人看着它又是“王”字、又是“册”字,与栏杆的形状很像,所以就把它们连在一起用了?不敢说。

    不深究了,还是来说本文主题。本文主题叫“乌勿阑珊白勿湜”,用常州话念叫“乌勿烂三白勿四”。一般用于形容人衣着的新与旧、洁净与肮脏。

    这句“乌勿阑珊白勿湜”,结构比较复杂。看看只有七个字,却是四三结构,前后是两段话。

    先说四个字的“乌勿阑珊”。

    所谓“乌”,在常州的语境中,指的是“黑色”。阑珊,本义为暗淡,在这句常州话里,被借来形容“乌”的程度。

    常州人觉得,正宗的黑色,应该是“玓乌”。玓,音:dì。意思是明珠之光。玓乌,常州方言读作“的乌”,意思是“黑得发光”。换言之,是“乌”得很透、很彻底、乌得乌光锃亮。

    乌勿阑珊,用在这里有两层意思,一层是“既然是黑的,就不能暗淡”,另一层是“这种黑,黑得暗淡无光”。一是判断、一是结论。因此,完整的表达应该是“乌得勿玓乌、乌得阑珊”。但因为如此表达过于烦琐,所以中间省略了几个字。这种情况,汉语表达中是常用手法,如果有疑问,请参看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。

    用于形容人衣着时,常州人如果说“乌勿阑珊”,就是说,这人穿的那套黑衣服,是旧的、脏的、“阑珊”的、暗淡无光的、“乌”得不“玓乌”的。

    再说三个字的“白勿湜”。

    湜,音:shí。意思是“水清见底”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中有“泾以渭浊,湜湜其沚”之句。泾清渭浊,泾渭分明,读过书的人都知道。“泾以渭浊”,意思是说,尽管渭的浊水流进了泾水,但泾水还是清的,还能看见水底。

    谁清谁浊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,放过一边。说“白勿湜”。

    其实,话说到这份上,诸位看官心中已经是“瞎子吃馄饨——心中有数”了。套用“乌勿阑珊”的格式,“白勿湜”,就是白颜色本来要雪白、要白得透、白得亮堂、白得像“湜湜其沚”,但现在不雪白、不亮堂、不“湜湜其沚”。

   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,本文的题目,在常州地区是一句著名的贬义词。所贬内容广泛、题材丰富、范围巨大。因此,一个外地人,当听到常州人说“乌勿阑珊白勿湜”时,一定要注意这话的语境。这句话,在常州的地盘上,不仅可以形容一个人穿的黑衣服,亦可以形容那人穿的白衣服,也可以形容那人穿的任何颜色的衣服,甚至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种让使用这个形容词的人觉得不喜欢、不舒服、不愉快的任何色彩。

    嗟夫,七个字,深不可测,不可小觑。